2023/10/23 3:05:28
新华社西安10月23日电?题:共护母亲河安澜——黄河流域水利保护纪实
新华社记者
黄河哺育中华民族,孕育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历史上,黄河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治理难度大、水害严重。“黄河宁、天下平”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治理黄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期做好黄河流域水利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通过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黄河正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驯服黄龙” 改写历史书奇迹
1957年4月,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兴建。2009年4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兴利除弊、综合治理,灾害频繁的黄河,逐渐安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黄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推进防洪、供水工程建设,增强水旱灾害防御水平,持续开展黄河调水调沙,黄河安澜局面持续巩固。
黄河凌汛是由于某些河段纬度较高,封开河不同步,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在黄河内蒙古段,凌汛一直是当地的重大灾害隐患。
在黄河岸边的巴彦淖尔市,有不少村子以“圪旦”命名,如“李根圪旦”“云家圪旦”“皮房圪旦”……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圪旦”指平原上突起的高地,受洪水威胁,过去许多村子只能建在高处。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后,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2014年海勃湾水利枢纽开始调节控制后,黄河上游的凌汛威胁得到部分缓解。
如今高标准堤防为黄河穿上了“金钟罩”,险工和控导工程能及时根据河流水沙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对游荡性河段的约束力大大增强。记者再次来到黄河边的“圪旦”村,只见河水静静流过,岸边风吹麦浪、牛羊成群,欢声笑语从农家院中传出。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人员介绍,近年来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1371公里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沁河河口村水库通过竣工验收,完善了黄河防洪工程格局;黄河上游开展了干流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段防洪工程建设,黄河中游“十三五”治理工程和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推进顺利,河南、山东省实施下游滩区居民迁建,沁河、金堤河等主要支流治理顺利完成。
2002年以来,持续开展调水调沙,扭转了下游持续淤积抬高的不利态势,下游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提升到5000立方米每秒,进一步打开了防洪调度空间。2000年以来14次防洪运用使黄河下游滩区190万群众、1558万亩次耕地免遭洪灾损失,发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量水而行 永续发展创辉煌
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却承担了为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供水的任务。1972年至1999年,由于流域来水减少而用水增多,黄河有22年出现河干断流。
2019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农业是黄河流域的传统“用水大户”,也是节水的“主战场”。山东聊城的位山灌区是全国第二大引黄灌区,承担着540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近期记者在这里看到,利用数字孪生灌区体系,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等技术对末级渠系精准控制,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经过节水改造,灌区亩均灌溉用水量由之前的280立方米降到160立方米左右。虽然用水量下降,但亩均粮食产量提高了50至100公斤。”山东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工作人员说。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各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黄河流域农业节水。“截至去年底,焦作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32.33万亩,占全市耕地的85%。据测算,亩均节水约50立方米,增产70公斤。”河南省焦作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廉利国说。
来自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河南在黄河流域及引黄受水区14个市建设高标准农田5391万亩,占流域耕地面积的77.5%,实施节水灌溉面积2330万亩,占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81%。
水利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2年黄河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41.4立方米,低于当年全国水平的49.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10.9立方米,低于全国水平的24.1立方米。
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的实施为母亲河注入了新的生机。今年7月,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通水。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引汉济渭黄池沟分水池的进水闸门缓缓开启,源自汉江的清澈水流,进入黑河金盆水库西安供水管线。
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引来的江水,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后,最终补给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实现长江和黄河在关中大地成功“握手”。引汉济渭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后,可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年均6亿至7亿立方米。
通过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流域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一盘棋”后,黄河已实现连续24年不断流。
智慧防护 万里长卷启新篇
当前黄河治理进入数字时代,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河势险情,光电测沙仪快速测定河水含沙量,5G视频监控水库大坝运行情况等新科技,让守护黄河安澜如虎添翼。
2023年黄河防洪调度演练现场,一条“云黄河”奔涌在全景式数字孪生平台上,直观反映极端天气下的险情分布情况。“数字孪生黄河就是把母亲河‘装’进计算机。通过类似全景建模的智能手段,构建拟真的数字化场景,支撑黄河治理科学决策。”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信息工程中心副主任吴丹表示。
黄河进入汛期以来,河南智慧黄河研究院工程科科长王琴和她的团队,把注意力锁定在坝根砌石堆处不起眼的小“石头”上。“这些‘智能石头’是我们的‘侦察兵’,它里头嵌入了一个MCU模组和一块电池,坝石、坝体稍有异常,它就会发出预警。”王琴说。
这种“智能石头”是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的一个基础应用,今年汛前已经覆盖了下游河段8处控导工程。
传统的人工巡查和观测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盲区。视频监控让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基层职工化身“帐内秀才”,不出门而尽知“堤防事”。
“通过现代化手段,可实现实时观测;三维缩放功能让水尺画面清晰映入眼帘,夜视功能使夜间观测同样直观明了。配合无人机巡航,我们能够随时实时掌握水域状况。”山东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说。
山东还应用卫星系统,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这里的生态监测中心,中央大屏上就能看到黄河入海流路变迁、黄河三角洲变化、黄河来水来沙等情况。九曲黄河入海流,千般变化一屏收。在千百年的治黄史上,这是令人惊叹的景象。
大河奔流,浩浩汤汤。古老的母亲河,正在开启新的壮美篇章!(记者?姜辰蓉、魏婧宇、邵琨、郝源、杨琳)